

对于毛泽东出门远行,在交通工具选择的问题上,有这样一个说法:
1956年6月4日,毛主席去广州视察,我国飞行员驾驶的8205号飞机,空中遭遇雷电。
在绕云飞行的过程中,约40分钟,飞机和地面失去联系。
所有的外出考察,因这次的“空中历险记”,放弃飞机,一律改为火车或其他的出行工具。
谢静宜,毛主席的机要秘书,在主席身边工作17年,对他再了解不过了。晚年的谢静宜解开了这个历史谜团。
(配图)
她说:“主席外出考察,乘自己的专列,很少坐飞机。不是担心有安全隐患,是工作时方便。”
毛泽东一生喜欢挑战,不信邪,在北戴河,曾头顶7级台风,下水畅游,挑战大自然,他说:“与大自然斗,其乐无穷”。
这才是主席风格。怎可能怕飞机?
”‘坐火车,能掌控主动权,想停停,想走走。下车去看看,或找当地领导谈,都方便。’主席跟谢静宜这么说过。“
很符合毛泽东实地调研作风。那个年代的老火车,怎能跟如今的动车高铁比?噪音、冬冷夏热,长久坐,很疲惫。
(毛主席)
想亲眼看看百姓的真实生活,他们过的好不好?
主席一改京都办公地,把工作带到了火车上,常常卷不离手。夜间行车路上,一杯茶,工作到深夜。
白天,到老乡家里坐坐,聊聊家常,了解了解情况,关心百姓实际困难。
毛主席专列运行时间和路线,安保要做到位,是机密。行到村口时,速度会慢下来,专列员马上把车窗厚厚的帘子拉上。
不听劝的主席每回都要再拉开,忍不住想瞧瞧外面的情况。
(毛泽东 谢静宜)
透过没遮拦的车窗玻璃,当地老乡认出来,大喊毛主席,毛主席......看着随车奔跑的老乡,他总是热情的挥动着手,微笑致意。
谢静宜说:”主席深受人们的喜爱,那个热情劲,不亲临现场,真感觉不到的。“
为了安全,专列员说不过主席,用行动又一次拉上帘子。
主席皱皱眉说:”我们的人民,为什么要怕呢?“
专列员说:”不能排除有少数坏人混在人群里啊。“
(配图)
主席说:”那我也不怕,这么多的好人在呢,个别的坏人他敢吗?就算是坏人,我在火车上,他想使坏,我也走远喽“。
边说边摆手笑:”不用太紧张,不怕的。“
可见,一心拴着百姓的主席,爱别人胜过爱自己。